总站

 [切换城市]
欢迎来到中国小康企业网!

小康首页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留守儿童《白皮书》发布

发布时间:2020-01-16 11:49:10发布来源:凤凰公益点击数:2526

留守儿童是一个惹人疼的群体,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近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的《2019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经过对留守儿童经历特征、抑郁情绪、遭受暴力等情况的调研后,《白皮书》数据显示,超九成留守儿童精神遭受暴力对待,其中有13.7%的儿童遭受四重暴力——遭受暴力对待、精神遭受暴力对待、性遭受暴力对待和忽视。

       第五年,聚焦教与养

       1月10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迎来了过去一年工作成果的发布典礼——《2019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市大兴区蒲公英中学室内篮球馆举行。蒲公英中学,是大兴区创办十余年的流动儿童中学,校内每个角落的人文气息都在诉说师生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



       《白皮书》走过五年,关键词从2015年“真探”、2016年“陪伴”、2017年“守护”,2018年“牵绊”,变为今年的“教·养”。这是由“上学路上”发起的公益研究项目在经历了五年的摸索、层层递进之后,逐渐从针对留守儿童本身的调查研究,延伸到了他们身后的父母、家庭、校园、朋友。

       《2019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关键词是“教·养”,对当代年轻父母的养育与教育问题,发出了专业的声音。

       参与《白皮书》研究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劳动关系学院叶鹏飞、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晓燕、北京林业大学杨玉梅(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高艳、孙凌(代)和研究员莫秀根。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地位与社交焦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困境的分析与思考儿童暴力伤害的特征影响及形成机理、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现状研究、留守儿童情绪健康与亲子依恋/自主性关系分析、深度贫困山区困境及留守儿童调查。

       亲子依恋与自主性

       根据2017年民政部的调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大约1600万。这份《白皮书》对2170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留守经历特征、抑郁情绪、依恋关系和自主性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

       ·父母都外出的家庭中,在儿童三岁之前第一次所占比例最高,约占43%。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父母分离,可能对孩子的消极影响较大。

       ·社交软件(微信、QQ)和网络游戏这方面,父母外出和仅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使用比例较高。

       ·抑郁:父母均外出的学生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父母都没外出的学生,留守儿童对于与父母联系的满意度越高,其抑郁水平越低。

       ·亲子依恋:父母都外出的、由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的依恋焦虑水平最高。与父母联系的频率越低,留守儿童的依恋焦虑水平越高。

       ·自主性:自主性越高的留守儿童,其抑郁水平越低。认知自主和行为自主性的提高,有利于缓解儿童体验的抑郁情绪。

       相关学者指出,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目前暴露出很多问题。他们建议外出务工父母应与孩子保持积极联络,并努力保障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环境。

       调研的具体数据分析,详见下图。







 
       
       留守儿童遭受四重暴力

       参与此次《白皮书》调研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晓燕特别提到了儿童遭受暴力对待的问题,直指现象恶劣不容忽视。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城市儿童遭受暴力的强度和广度,都要高于农村儿童,尤其在家庭躯体暴力、学校精神暴力、忽视和性暴力方面。

       2019年,《白皮书》对江西、安徽和云南三省2763份实证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表明,调查地区儿童遭受暴力对待主要分为躯体遭受暴力对待、精神遭受暴力对待、性遭受暴力对待和忽视四类,发生率分别达到65.1%、91.3%、30.6%和40.6%。值得关注的是,这其中有13.7%的儿童遭受四重暴力。

       对于躯体暴力和精神暴力,家庭和学校是发生的两个主要场所。其中,躯体暴力主要发生在学校中,这表明校园欺凌,包括老师的体罚和学生之间的欺凌,成为儿童暴力的“重灾区”,精神暴力主要发生在家庭领域中,留守儿童遭受辱骂、歧视等精神暴力最多,其发生率达到86%以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白皮书》对遭受暴力对待后儿童心理发展进行的均值分析表明,遭受暴力对待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负面影响。整体上,受到暴力对待后儿童自尊、抗逆力、情绪力和社交力均有下降,下降幅度最高可达到10.6%。


报告对比
       
       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近些年,安徽六安市狮子岗乡杨店小学曾尝试与社会NGO组织合作,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该校是大别山地区的一所村小,就读的学生中,相当比例是留守儿童。该校校长胡时宝认为,隔代教养之下的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爱,会给儿童的性格带来影响,产生叛逆、自卑心理,同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但他直言,“钱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胡时宝发现,社会过度的关爱甚至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留守儿童群体庞大。就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白皮书》发布现场,专家们各抒己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叶鹏飞认为,留守儿童和农村社会的变化和流动是一致的,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一个结构性因素,但对个体却有很大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秦晖指出,离散家庭与留守人口是中国式贫困问题的焦点之一。相关报告在对4个深度贫困村66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超过四成小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贫困使儿童面临更加严重的暴力和无助,和一定程度的厌学、性格暴躁、缺乏信心等问题。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认为,有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方法,最根本是要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秦晖建议,城市不能把外来人口在城里过家庭生活的门槛提的太高。在雷颐看来,现在能做的,则是如何把留守儿童的负面心理伤害降到最低。多位与会学者建议,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的困境,除了通过制度设置、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倾斜,为农村儿童教育和照顾提供更好的环境外,还应加强社区儿童服务,让社会力量介入并且落地。
 
 
                                                                               责任编辑:贾佳欣

小康视频

小康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