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星 海淀区温泉镇党委书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文化和国情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新型城市化强调以人为核心,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人的城市化
城市因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进步,人的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核心,从人的需要出发,帮助农村人口更好融入城市化生活方式,和城市市民均等分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融合共富为最终目的。
(二)产业结构城市化
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物质条件和财富积累,构成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现代化不仅要体现在城市的高水平经济发展上,而且要体现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上,一方面是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是扩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也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核心驱动力。
(三)配套服务城市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型城市化的目标和归宿。新型城市化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配套服务便利化等措施,着力缩小城乡差距,补齐居民生活功能之所需,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四)城市治理现代化
城市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更是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型城市化必须要配套高水平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城市智能化、精细化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二、科创小镇的特点
(一)科技创新生态完善
不同于一般的小镇,科创小镇往往教育资源富集、科研院所众多、头部企业及研发平台汇聚、高精尖人才云集,产学研教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相对完善,具备构建不同类型创新主体联动协同、共生共荣科创生态体系的良好基础,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创新驱动越来越成为科创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产业集聚特色明显
城市往往因人而生、因产而兴。科创小镇的建设发展,首要条件就是产业的导入、培育和运营。因此,科创小镇往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培育具有绝对引领和主导优势的产业,并通过精准招引、多元培育、缺链补链等方式,吸引集聚一批“链主”龙头企业,带动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三)服务配套功能融合
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多元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吸引高精尖人才的关键。科创小镇往往聚焦更高品质的城市共服务,以“人、城、产”的思路统筹推动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和品质民生建设,持续完善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积极解决人才及家属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创业扶持等现实问题,切实提升各类人才的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
(四)创新文化氛围浓厚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各方形成思想共识并持续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科创小镇最鲜明的标识。科创小镇往往以精神塑造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内涵,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不断凝聚各类人群对科技创新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工作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科创小镇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场域,科创小镇与新型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科创小镇作为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是新型城市化与科学技术、新兴产业交互发展的产物,它们在引导高端产业集聚、推动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吸引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新型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化的扬弃与超越,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突出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更加突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必然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城市的转型升级,进而催生出更多科创小镇。
三、科创小镇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五个着力点
(一)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各方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
党的领导是系统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根本保证,要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城市化建设全过程、各环节,不断提高党领导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能力。要持续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明确新型城市化的目标方向和关键任务,强化思想引领和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平台作用,进一步凝聚起各类主体参与、支持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合力。要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治理和团结动员群众的能力,帮助农村人口更好融入区域高质量发展。要构建完善干部人才选育管用全链条体系,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善创新、会管理的干部,为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持续动力与智力支撑。
(二)以服务人的需求为核心,突出宜居花园城市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让群众生活得更舒适”价值取向融入城市发展各环节,用心用情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要持续构建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小镇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品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宜居宜业水平。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和公园绿地供给水平,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城市绿色转型。要持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体系,以智慧技术赋能,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加高效地回应和解决百姓诉求。
(三)以科学规划为重点,夯实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城市肌理
高效利用空间结构、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在规划中满足不同城市主体对于各类空间权益的需求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坚持“多规合一”,围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强化土地和产业空间的利用管理,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妥善处理好规划与实施、规划与建设、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要更加注重各类人群对公共服务、生活品质等的诉求,充分考虑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协调,加强在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生活等方面的探索,着力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智慧高效、生态优美的新型城市形态。
(四)以自主创新为动力,驱动地区产业结构深度转型
产业是城市发展最坚实的支撑,只有千方百计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要坚持科技创新在新型城市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产业园区、要素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集聚创新资源,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要依托区域高层次研发平台及科技型头部企业的带动作用,密切跟踪链主企业的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上下游、左右岸生态体系,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五)以文化传承为内核,为地区主流价值观铸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必然要求新型城市化要走更加注重“品质内涵”的道路,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引导社会价值追求,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总结提炼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区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由任务驱动到愿景驱动、使命驱动的转变。要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效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快推动文化与文明融合,文化与地区发展融合,促进人的素质、观念、行为的现代化转型。要坚定自立自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品质,鼓励各类人群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城市发展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