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结束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转型和金融科技助力下,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成效明显,但实践中也存在银企对接不畅、产品供求错位、金融体验不佳等问题,亟待构建金融支持长效机制。
政府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疫情暴发后,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以金融活水支持受到冲击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20年三季度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9.6%,增速比上季末高3.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02万亿元,同比多增1.25万亿元。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应该说,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成效明显,为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秩序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银企对接不畅。毋庸置疑,多年来的金融政策引导和科技赋能风控,提升了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动力,但在实践中,银行精准对接小微企业的融资交易成本过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二是产品供求错位。小微企业所涉行业千差万别,经营情况迥异,客观上需要银行提供针对性的融资产品,但基层商业银行的融资产品和贷款条件,均由总行自上而下开发和管理,很难匹配小微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三是金融体验不佳。小微企业议价能力不强,办理融资手续的过程体验不佳。这些问题影响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对此,需要加快构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一是搭建银企精准对接平台。通过组织企业线上扫码和集中银行在政务中心线下服务,搭建广大中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融资交互平台,实现银企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二是赋予基层产品开发自主权。提升基层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小微信贷经营管理能力,通过白名单和黑名单的管理,在风险限额内引导客户经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要求,把控小微信贷风险,灵活开发个性化融资产品,贴身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三是引入市场机制。依靠技术赋能、标准赋能和竞争赋能,鼓励银行充分竞争,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激励和约束,推动银行打造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体验。
当然,构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努力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并在全国逐步复制,努力打通普惠金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实现金融活水直达实体经济。
责任编辑:郭亚丽